荷蘭,謝謝,珍重再見

TU Delft study sharing

想要寫一篇文章來解釋為什麼我想離開荷蘭很久了,但一直下不了筆。一方面是因為我對荷蘭的情感相當複雜,不是絕對的喜歡或討厭。二方面是某種層面來說,它就像是面對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有點令人難以啟齒。

直到上週,我受邀在TU Delft在台灣的留學講座上,以學姐的身份分享在荷蘭留學工作將近四年的心路歷程。看到台下爆滿的聽眾,才讓我意識到,有許多人對荷蘭相當的好奇及感興趣,他們就像當初出國前的我一樣,對歐洲的歷史文化有深切的嚮往,對帳面上負擔得起的學費感到雀躍。

在這種招生場合,我在台上的分享是光明和片面的。的確,我在荷蘭的經驗,佔盡了所有表面上的好處:拿了兩年獎學金、荷蘭一流大學碩士、在一個新興產業(mobile app)、台灣2-3倍的薪水、25天年假、閒暇之餘玩遍歐洲。我知道,這些經驗的確值得令人羨慕,幾乎是中基因樂透的程度,過那麼爽,要知足,要感恩,要低調。但我也知道,對很多台下的人來說,留學不只是生活的新嘗試,更是一種一生一次的重大投資,很多人要的不是只有那張文憑,更期待畢業後的生活:工作、還貸款、建立生活圈、在異地重新洗牌一個人生。所以針對這些人,我覺得我有必要說出一些在留學講座不適合講的話。

為什麼離開荷蘭?簡單來說,因為「理解」而分開。以下是我理解的事:

1. 語言是融入當地社會的關鍵

去荷蘭之前,聽到很多人說:「在荷蘭不需要學荷蘭文,因為他們英文都很好。」這個說法是真的,但前提是不需要融入當地的生活。的確在荷蘭,街上隨便一個老太太都可以有基本的英文溝通能力,旅行相當便利。但畢竟荷蘭的母語是荷蘭文,對他們來說,荷蘭文還是最輕鬆自在的溝通語言,街上的招牌、電影院的字幕、超市的食物標示⋯⋯這些瑣碎卻攸關生活各種層面的東西都以荷文為主,更不用說電視節目、政府的官方信件、企業徵才活動⋯⋯當然也是如此。不要求荷文的工作有,但我必須說真的不多,以我所在的UX/UI產業來說,因為職位某個部份要和使用者溝通,荷蘭產品大部份的目標客群都是荷蘭人,不會荷文當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這些表面上的隔閡,學了一點荷文後,其實還可以適應,但最難受的,是我覺得自己很難真正了解他們。舉例來說,我很常跟同事和客戶開會,開會時大家為了我使用英文,但當話題一離開公事,他們很自然的換回荷文寒暄哈拉講笑話,那種場合特別尷尬,因為我陪笑,他們也知道我聽不懂,不笑又有點不禮貌,自己發呆也無聊。工作以外的情況更不用說了,除了少數針對expat(外國人旅居者)的活動外,大部份的活動當然以荷蘭文為主。荷蘭在2011年被富比士評為「外國人最難融入的國家(The most unfriendly country for expats)」(原文討論串),其中「語言」就是主要原因。

你可能會疑惑:「那你為什麼不就好好學荷文?」發音很難、沒時間、英文也可以通,這些理由其實都是藉口,真正的理由是:我對荷蘭文化的興趣有限,這是我的問題,我騙不了自己。我喜歡英文,因為我聽英文歌、看英文電影、用英文吸收科技和設計新知,英文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語言,更是一個通往我喜愛事物的媒介。但對於荷蘭,我除了真心喜愛插畫家M.C. Escher之外,並沒有特別著迷其他東西,更不用說,全世界幾乎只有荷蘭在用荷文,學習的附加價值有限。

當然,還是有一些有緣人,非親非故卻把我當家人一般對待,這點我心懷感激。但誠實的說,在大部份的狀況下,我與當地人的互動很難走到表面以下的層次,不是我們不願意了解彼此,而是要了解的代價太高,雙方都提不起勁。

2. 高科技業在歐洲的現況

我畢業後誤打誤撞進了高科技業,做手機app的設計。當時找工作時就有感覺,荷蘭這類型的公司並不多,大的科技公司,不外乎Philips、TomTom、Booking.com⋯⋯基本上像Google、Apple等這種軟體大公司,在荷蘭只會有sales和marketing部門。中小型公司是有一些(參考文章),相關人士也試圖振興產業(參考文章),但因為大部份公司是針對荷蘭市場,「真正不要求荷文」的工作相當有限。除此之外,我進了這個產業後發現,我每天需要不斷吸收的新知,不管是硬體或軟體,幾乎全部來自美國。

在《A Fearless Culture Fuels U.S. Tech Giants》中(原文中文翻譯),作者列舉了幾個歐洲高科技業落後美國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文化」:歐洲人的生活態度一直是穩定,趨避風險型,被炒魷魚或創業失敗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反觀美國,這些卻被視為成功企業家必經的儀式。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教育」:歐洲教育相當嚴謹,以荷蘭來說,從國中就開始能力分班,那時候被分到後段班的學生,是沒有資格直接上大學(University)的(參考文章);反觀美國,教育體系寬容許多,學生可以後來居上。沒有文憑的大學輟學生(dropout),只要有能力也可能是企業寵兒。

科技業要蓬勃發展,本質就是快速成長與破壞式的創新,這與歐洲的文化其實是相違背的。我的意思不是說快速成長一定就是好,而是對一個外國工作者來說,快速成長直接影響到的是工作機會和未來發展。身為一個外國人,我不像很多荷蘭同事,20幾歲就買房子,30歲就已經想好退休後要做什麼,工作對他們來說就是拿來維持穩定生活的工具。他們大部份都喜歡自己的工作,且認真負責,但說真的有「熱情」的很少,產業中很少有「興奮」的事(也有可能是有,但因為語言隔閡所以我無法參與,因此無法感受)。除此之外,荷蘭的薪水,可以有非常穩定生活,但絕對賺不了大錢,以我的設計產業來說,新進設計師薪水大概€2200-3000/月(稅後€1800-2500/月),設計總監薪水大概€6000-8000/月(稅後€3000-4000/月),以荷蘭的物價水準,一個月很省很省至少也要花€1000初頭,所以對於想「賺大錢」的人來說,這個數字可能會令人失望。

我在事業上從來就不是「追求風險」的人,我只是想一直做我喜歡的事,一直學新東西,以及與有共同嗜好的朋友們交流分享。在荷蘭,雖然穩定安逸,但它無法滿足我長期理想中的生活樣貌,可能我骨子裡還是住著亞洲魂吧(無奈淺笑XD)。

3. 愛與歸屬感是生活最大的動力

可能很多人會有一種感覺:「亞洲人出了國還是總是聚在一起」。出國前的我可能會附和,覺得「那些亞洲人」可能是心胸不夠開闊,不夠獨立勇敢走出舒適圈。後來在荷蘭生活一段時間後完全明白了:並不是只有亞洲人喜歡聚在一起,墨西哥、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只要是外國人,自然而然就會和外國人聚在一起,不是因為排擠荷蘭人或被荷蘭人排擠,而是純粹因為有共同在異地生活的話題及交友需求。只是亞洲人可能因為是黑頭髮比較明顯,所以才導致亞洲人會給當地人留下特別愛群聚的印象。

荷蘭的人口組成:78.6%是荷蘭人,5.9%來自歐洲其他國家,2.4%土耳其人,2.2%印尼人。這個數字說明,外國人是社會中的少數,亞洲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除非是嫁或娶當地人的人,大部份的人最終都會離開荷蘭,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有一陣子,我唸書時來自各國的國際學生好友們,以每個月兩、三個的速度相繼離開荷蘭。雖然慶幸自己有個穩定的工作,但卻怎麼都開心不起來,天氣越好我就越憂鬱,因為我知道我不管我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與海灘上與露天酒吧裡「享受生活」的當地人,產生同樣深刻的連結。我的過去沒人參與,我的未來很少人真正關心,那種感覺就像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裡面的太空漫遊(Space drifting)一樣,浪漫卻絕望。後來接連幾個假日,因為真的太無聊,就開始學吉他。我跟別人解釋我開始學吉他是因為太無聊,大家都覺得是玩笑話,殊不知是真真切切的內心話(無奈淺笑XD)。

有一次,身邊有個台灣朋友在荷蘭發生嚴重車禍,住院一個月,開了好幾次刀。住院期間,熱心的台灣朋友們自動發起一個互助會,輪流照顧她。她的媽媽即使英文不好,人生地不熟,還是二話不說飛到荷蘭就近陪伴,給予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的幫助。那段期間,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一個人在異地發生類似的事,若沒有這些台灣朋友,家人又不在身邊,該怎麼辦才好?想著想著就不敢想了,畢竟這種關愛不是一個外來者短期間能夠與當地人建立的,還是好好照顧自己,走路騎車多小心比較實際。

我無法改變我的出身,就像我無法期待這種無條件的愛可以在異地被複製。這種愛不單指男女感情或親情手足,而是一個人之於整個社會的關係。哪個人不渴望被愛?如果可以,誰不想落地生根?可惜快四年了,我還是無法找到那種歸屬感,無法視荷蘭為家。

荷蘭,謝謝,珍重再見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洋洋灑灑抱怨那麼多,那你當初幹嘛要去荷蘭?又沒有人逼你。」這就是我覺得這篇文章很難寫,一直動不了筆的原因。老實說我真的不討厭荷蘭,也完全不後悔自己投注的青春歲月。荷蘭帶給我的成長是超過我當時的想像的:從學生變成設計師、從經濟依賴到獨立、從害羞怕生到能用英文自在交際⋯⋯更重要的是,我變得非常知足,我不再羨慕去過很多地方的人、不覺得身為台灣人有什麼不好、不再視親情友情為理所當然、不再被表面上的學歷履歷經歷迷惑。

只能說,過了四年,這些經驗使我不一樣了,現在的我不是只有當初出國前「想要看看世界」這個單純的想法而已,我要的更大更多,而這些東西,我必須帶著荷蘭給我的養分,在荷蘭以外的地方繼續尋找:我希望可以在我的領域發揮所長、在一個能夠產生連結的土地深耕、離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更靠近⋯⋯。

離開荷蘭前一週,我與一位非常有緣份的荷蘭朋友吃飯。她今年60歲,剛剛決定離開一段四年的感情,從法國的鄉下搬回荷蘭,嘗試開始一個小事業。起初我對於她的決定相當訝異,因為表面上看起來,她在法國不愁吃穿,生活悠閒愜意。但後來聊一下就完全懂了:在法國的她,就像在荷蘭的我一樣,遠離家人朋友又不講當地語言,導致隨之而來的矛盾與限制。我很認真的問她:「是什麼原因讓妳做這個決定?」她眼神堅定的看著遠方,淡淡的說:「法國很好,但我在那裡看不到未來,我不想這輩子就這樣子了。」

等等,「一個走遍世界、歷經大風大浪、歲數是我兩倍有餘的人,跟我說,她的人生不想就這樣子了」。這畫面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也讓我更加確信:荷蘭與我都沒有不好,但就像是一對相處了幾年後發現不適合的戀人,是時候該分手了。

因為,雖然改變不見得會更好,但也只有改變能讓人生沒有遺憾。

(This article was also published in English on Medium)

68 comments

  1. 我其實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一個國家的狀況,所以人各有志,不適合可以分開,但其實您可能還沒有真正深入去了解當地的文化或者價值觀,語言絕對是個障礙,荷蘭語當然沒有說很有學習的商業利益價值,但如果你想要真正去融入當地文化,就要學著去和當地人做朋友,用他們的語言去交談,一種語言可以帶來一種新的邏輯,新的文化和學習方式,如果在大街上,標誌沒有英文就看不懂,路邊的廣告或捷運裡的新聞,都沒有英文,你當然沒有參與感,不知道當地發生什麼事情,這樣你會有被孤立的感覺,因為你可能聽不懂路人在說什麼,同事們的笑話也會無法跟上,那你就不可能覺得那是一個家,因為你學不到新的事物,你跟週遭的社會沒有共鳴,沒有交流。 我來了德國之後,我才慢慢瞭解到,英文真的是一個很簡單,很淺白的語言,而且他是一個比較新的語言,在我們學習這個語言的過程中受到美國的影響很深,但美國主流文化當中其實沒有足夠深入的內涵價值,歐洲的語言多半很古老,而且許多未精簡化的價值觀藏在這個語言之中,他們的廣告、文學、藝術、歷史、哲學都默默的被涵蓋在他們的語言內涵裡,你不學會這個語言,你沒有辦法融入他們,你拿一個動詞只有三種變化的語言去跟一個動詞有216種變化的語言(常用的約40種)使用者溝通,再加上他們可能英文也不是母語的狀況下,你所能參與的就相當的少。我們當然會習慣與自己母語的人們交流,會覺得與他們彼此關心比較容易,但其實你有沒有真正拿心去跟別人交流?住在對方的國家,然後用對方的語言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如果沒有,那當然不會有家的感覺,因為你從沒有想要把這個地方當作你的家。因為覺得試著瞭解對方的代價太高,而不去了解,就不能奢望對方愛你吧?

    1. 您說的我完全同意,所以我文中有解釋:我騙不了自己”我其實對荷蘭文化興趣有限”,這在我學了荷文半年之後依然如此。您所說的語法與動詞變化我略有體會,因為荷文和德文很像。

      另外我覺得交流應該是雙向的,如果只是一方單方面的去學對方的語言,聊對方的文化,對話很難進行下去。其實在荷蘭這種context,英文是一個不錯的交流工具,因為它可以真正讓雙方都能適度的表達。

      這幾年經歷很多事情,我現在不覺得,”不喜歡”或”不適應”就是代表心胸沒有打開。因為就像您說的,人各有志,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一樣。感情這種事非常主觀,合則來,不合則應當放彼此自由尋找幸福 🙂

      1. 是這麼說沒錯拉,我只是覺得去哪個國家生活,如果想真正去瞭解他,就應該去學那邊的語言,如果本身就沒有興趣,那倒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且我也不覺得歐洲人的生活就是非常安逸,不在乎是否能做成大事的,我也認識一些很有野心,過著充滿風險生活的人,工作很有熱情的人,只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品質的重視,讓他們不會半夜還待在辦公室像台灣一樣,相對而言,他們拿的薪水真的比臺灣好多了,社會福利也是,這些方面都是在台灣工作過後,再來這裡工作就會感受到的,再說教育部分,其實台灣人有種很莫名的對大學的執著,但其實這裡的人不把上大學、賺大錢、去一流公司工作當作唯一生活目標,他們看到的是他們想要的生活,適合他們的人生,幸福的定義很廣泛,很沒有邊際,重點是自己要開心,讓我覺得自己或其他以前的同窗們往往花費了過多的努力在贏得別人的認同這件事情,非常的蠢。 當然因為他們的教育制度,就像你說的,很早分班,導致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人才不足,但也別忘了歐洲有好幾個教育制度世界排名超前面的國家,像德國目前已經開始增設比較有彈性的中高等教育,讓人們也有機會可以年紀大些再決定上大學的事情,而且其實很多技職學校在這裡地位不是就輸給大學的,這裏的技職學院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課程,讓他們能夠到各大公司或者工作場合去實習,這是啃書本學不來的,所以他們不見得需要大學文憑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1. 關於荷蘭教育,這篇文章有比較詳細的補充。作者的觀點與我的觀察相同:荷蘭階級意識其實顯而易見,研究型大學(University)的學生,自我感覺和社會觀感,是比應用型大學(HBO)好的。這與我出國前認為”歐洲人不在乎文憑”的想法是有出入的。

  2. Hmm, I slightly feel the same in NL now. However, I am still hoping to see something new here. XD Succes in Taiwan!

  3. Hey! This article was really awesome! totally agreed what you typed about NL 🙂 【荷蘭帶給我的成長是超過我當時的想像的】這句話印象深刻,當初大三也去荷蘭當交換生學graphic / concept design ㄧ年當中體會很多事、成長很多!看完文章讓我思考後續未來想換其他國家工作試試,本來一股腦兒還想再回去,是篇很棒的文章! 經驗是無價的 doei 🙂

    1. 我大學也當過交換生,真的是很不錯的經驗!祝妳在未來*那個地方*一切順利!Doei 😀

  4. =P. 我最近常常跟別人聊到這些呢。 its cool to see the thoughts put into words by someone else. Good luck and see you soon ;).

  5. “因為,雖然改變不見得會更好,但也只有改變能讓人生沒有遺憾”

    这句话写的好棒啊 非常赞同 祝博主一切都好 =D

  6. Very well written! It has put me in deep thinking as well. As a Dutch born chinese, I am leaving Holland for Taiwan in a few weeks. I wonder what’s gonna happen to me next:)

    Joe

  7. Hello,我也叫kaiting, 我在荷蘭獃了七年,非常了解你所說與荷蘭人在平行宇宙交接不上的異化疏離感,我學了荷語也通過荷語考試,而我只待過法國一年,我的法語比荷語流利許多,我跟南歐或者說拉丁語系國家文化比較有連結,我喜歡他們的文化,他們的食物,他們相比北歐來說較為溫暖開放的人,家就是家,在外面太久難免有失根的感覺。後來我也回去台灣,但是我真的被台灣的工作環境嚇到了,嚇到我不計一切一定要再回來(是逃出去的,如果我從前至少在台灣工作3-4年我也許可以先打過預防針免疫,但是我沒有)只不過我再也不會回去荷蘭了,祝福你接下來的新旅程!

    1. Hi there,

      (I am sorry i can’t type chinese now but i can read those characters)

      what’s wrong to 台灣的工作環境? would it be ok for you to explain that to me?

      thanks a lot:)

      Joe

    2. Kaiting你好XD 這篇文章的許多回應讓我發現,「語言」不見得是融不融入的絕對關鍵,即使講當地語言,「文化背景」、「個人興趣」、甚至「外貌」都可能微妙的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謝謝你的分享!雖然我現在在台灣度假,但我的「下一站」也還不是台灣,是美國。到時候關於融入的問題,我應該可以有更深的體會。也祝福你,no matter where you are!:)

  8. hi kaiting
    看了你的文章
    我完全可以理解
    某方面來說也非常感動
    原來不只是因為我不夠堅強忍耐

    在這讀書工作待了數年,現在在離開或留下的轉淚點
    也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愛不了這個地方
    不想當一個驕縱的人
    但你的字提醒了我很多事…

    你的文字很好,很清晰卻很婉轉
    :P
    無論如何,不認識你,但希望你生活開心

  9. 唉在即将前往 TU Delft 读硕士前三天的时候看到你这篇,真是……感觉相当复杂……如果我早几个月读到,应该有很大的可能选择去美国而不是荷兰了。
    但是我注意到你说在学校的时候这些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这样吗?

    1. Hi Guanzhong, 首先恭喜你被TUD錄取!在學校裡基本上都是英語環境,這點我覺得你不用擔心。我必須強調一點,這篇文章是我非常個人的經驗,文中列舉的三個點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東西,不過每個人的要求都不一樣,我也有認識不會講荷文的外國人,在荷蘭過得很開心的,大部份網路上針對荷蘭的正面文章也都是事實。另外就如文中的結論,我真的不後悔在這邊四年,如果我當初選擇的是英美國家,我不會有這些體會和成長。所以在這邊誠心祝福你,選擇是沒有好壞的,不同的路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Good luck 🙂

      1. 多谢回复!这中间的体会应该真的是每个人都不同了。我在美国时对语言障碍感受不深,年龄也还小(lol),所以虽然你的 1 和 3 点真的和我最近两年来的一些观察非常一致,我却一直没有从这些角度想过这些问题,被你指出之后才会特别感慨吧。
        其实在期待的时候看看除了「荷兰风景很美,人很友好」之外的溢美之词也有好处,遭遇 culture shock 的时候会有心理准备 🙂 所以你这篇在 Medium 上的链接被转到今年 TU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的 Facebook group 时获得了好多赞啊~

  10. 我今年米蘭剛室內碩士畢業,一心想在阿姆斯特丹找工作.我已經搬來一個月了.雖然沒有一天丟30封履歷那種積極程度(聽說要這樣是嗎?).可是每封cover letter都很用心在寫.. 丟了快50間,目前只有兩間有興趣(不過因為簽證問題又只好說再見)-.-被義大利式的熱情養慣了後覺得荷蘭人雖然有禮貌但比較冷漠,不容易”親近”,但比起米蘭,基於城市的舒適度和整個社會的進步程度,我非常很喜歡阿姆斯特丹(之前本來想在這裡唸書,不過先申請了米蘭),知道在這裡找工作很不容易(而且義大利文憑是不是沒甚麼價值),但還是想再努力到年底試試看!XD
    你的經驗分享很棒,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安慰.對於外國人喜歡自成一群其實在義大利我的體會也很深XD 畢竟他們的生活經驗比較雷同,所以我們和亞洲學生們可能還是比較容易打成一群.anyway..祝你日後的一切都很開心而且做自己想做的事!

    1. 謝謝你的分享!我不是很了解室內設計在荷蘭的發展,但我在荷蘭找UX/UI designer的經驗是,我覺得荷蘭的工作機會很難有辦法一天丟30封履歷,除非是真的什麼都不挑。我通常是先過濾掉要求荷文的,然後過濾掉工作內容不適合或不喜歡的,然後過濾掉地點太遠的…..這樣一週就沒剩幾家了XD。在義大利念設計感覺是挺好的經驗,相信不管你未來在哪,都會很有幫助!先祝你在荷蘭工作和生活都一切順心!:)

  11. 謝謝妳的分享~
    剛好最近為了要去哪裡讀大學而苦惱著,看到妳的文章感覺很多的疑問都被解答了!分析的層面很廣,給我很多留學中心沒辦法給的答案,對我的幫助很大!
    真的很謝謝妳喔!

  12. Dear Kaiting,
    先前有參加過TU Delft的說明會,很高興在數個月後看到這篇文章
    再次讓我反思去荷蘭的動機和利弊(當時只是基於某些原因,一昧地想讀完Phd留下來工作)
    這場及時雨下得剛好,心之所嚮是越釐越清楚的
    祝福妳下一站的旅程依舊美麗、閃亮

    最後,感謝妳真誠的親身經歷分享
    謝謝:)

  13. Kaiting妳好,
    我也是現在在荷蘭念碩士預計暑假畢業,正在思考未來找工作的事情,看完這篇實在心有戚戚焉!
    雖然我還沒有在國外工作的經驗,但在歐洲念了兩年碩士就已經體會到這種感覺了
    看到你的文章讓仍然想嘗試在這邊找工作的我也有所心理準備,謝謝你的分享:)
    ps.而且我的領域是森林環境保育方面的,最近在看工作機會,比起商業和科技業又相對更加困難了,不過無論如何最終還是會想回到台灣 😛

  14. Hello Kaiting 妳好!
    想請問你如果是需要留學貸款的話建議來荷蘭唸嗎?我想念的專業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 現在看的學校是Wageningen, 不知道這間學校如何, 還有您提到的閱讀許多資料都是從美國那邊過來, 還是建議直接過去美國唸呢?想聽聽看您的看法!謝謝!

    1. Hi Yotis,
      我不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領域的,所以對這方面的學校真的不是很了解。貸款的部分每個人的狀況也都不一樣,如果你是想要畢業後在國外工作趕快把貸款還完的話,建築領域在荷蘭目前工作並不好找,待遇也很不理想。建議你多問問在這個領域的人,應該會有更具體的建議。祝你順利!:)

  15. Kaiting妳好

    看完你的文章很感動,記得的話本來要報名要去聽你演講的,但是報名已滿…殘念
    想請問你如果申請研究所時,語言成績沒有到達學校給的標準的話,他們有語言中心可以讀嗎?還是就必須在台灣考到分數為止呢?

    1. 我沒有聽說過來荷蘭念(英文)語言學校的,所以相關資訊不是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分數沒有差很多的話,建議就大膽的申請下去吧!有些學校對語言成績門檻的要求不是那麼絕對,所以差一點的話還是有機會的。建議直接寫信去問學校會比較清楚 🙂

    2. Hello Wen, 荷蘭是沒有像英國有pre-sessional 課程給語言成績沒達到的學生先修喔,所以一定要考到學校要求的成績才行。加油

  16. 版主您好
    我目前在荷蘭念碩士一年,結束後預計留下來工作,我正在荷蘭之旅的半路上,目前還是處於真的很喜歡荷蘭文化的階段, 你文內所提的觀點之於我格外受用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台灣人分享關於荷蘭經驗後留言的文章,我真的很喜歡妳的文筆也感同身受, 雖然這是您兩年前的見解, 如今搜尋到我仍舊能感受到其中溫度
    願您現在的發展一切都好

  17. Kaiting 你好,
    我最近收到了TUD DFI的春季offer和samsung北京ux designer的offer,之前一直在纠结,看了你的文章也鼓励了我做出选择。因为之前没有ux的工作经验,我想先工作积累一两年的经验,之后也许再去美国读研。对UW的HCID项目很感兴趣,刚好看到你也读过哈哈。我觉得每到做选择的时候自己有些患得患失,希望自己能成长起来,从容地做每个决定,走下去。祝福你越来越好。

  18. WOW~ 這篇文章真的很棒 前陣子還再想是否要去Booking.com工作 不過我也是擔心文化適應的人…. 這讓我要好好想一想了XD 謝謝你的分享

  19. Hello Kaiting
    雖然我還沒有要去荷蘭唸書,但是非常喜歡妳寫的這篇文章,純粹想讓妳知道,謝謝妳的分享。

  20. Kaiting,
    雖然從來沒有見過面,但是妳這篇文章真的就像是我現在的心聲,忍不住來留個言XD
    我也是到荷蘭念碩士一年,畢業前很順利的找到正職工作,準備要開始上班了~但是在荷蘭待得越久,就發現「失重」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畢業後同學們一個個離開荷蘭,還住在荷蘭的朋友居然十隻手指頭就數得出來(台灣人除外),生病了還不敢去看醫生,更不用說過年還只能在中國城餐館度過……等等等,都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只要在荷蘭工作個幾年就回台灣。不過考慮到台灣的薪資和工作環境,真的是不太敢回去啊!所以就算要回去,應該也只會考慮亞洲其他大城市。覺得妳非常有想法,知道自己要什麼,看完妳的文章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謝謝妳的分享~

  21. 好深刻的文章哦。深刻的體悟。之前聽另一位台灣朋友也說荷蘭人很重視家庭,他們下班後基本上就是回家,所以她跟當地外國人比較好。我覺得我在台北工作後都有在異地的感覺了哈哈,因為工作後離大學的朋友更遠啦。我在查想去荷蘭工作的文章的時候看到你的分享。我也是學設計的哦~超剛好!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加油哦!希望你找到心中的綠洲!

  22. Hey Kaiting

    首先謝謝您的分享,讓我可以從更不同的角度思考未來是否去RSM管理碩士及未來就業的問題,因為網路上關於荷蘭可以參考的文章實在太少了,能所幸看到這篇真是很有幫助。若您有關於RSM或荷蘭近期的就業環境,再麻煩給小弟一點提點:)

    1. Hi Billy, 謝謝留言!我已經離開荷蘭而且不是商管領域,對於RSM和荷蘭近期的就業環境所知甚少,建議直接聯絡當地的學長姐可以得到更多資訊。:)

  23. Hi Kaiting, 感謝你撰寫這篇文章, 你的經驗跟感覺我有辦法了解. 我已經出國8年了(美國高中畢業,英國大學畢業, 現在在荷蘭讀碩士). 最近為了未來的事情在煩惱, 第一個是未來工作的不確定性,第二個是我也不知道我想不想留在荷蘭. 我覺得荷蘭工作環境很好, 但是就像你說的, 我只會簡單的荷蘭文, 不確定我對這個語言的感覺(?!). 現在非常掙扎是否要用zoekjaar visa留下來工作或是先回台灣累積經驗 @@

  24. 好喜歡妳寫的文章.我也正朝著UI/UX的夢想前進.謝謝分享妳的心路歷程!

  25. Hi Kaiting,

    喜歡你的文字跟反思!
    很認同要打從心裡喜歡當地文化才有辦法找到深耕的動力!
    這個切入點真的很重要~
    我自己是在考量過各種現實條件後雖然對荷蘭文化沒有太多嚮往但接下來要去鹿特丹念碩士的人….只能希望一切順利🤞

    PS, 也很喜歡你整個網頁的字體和設計, 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喲

  26. 你好,讀完你的這篇文章非常有共鳴,我目前剛碩畢正在找工作,雖然有伴在一旁提攜指點,也學著荷蘭文試圖更了解這個國家,但是不免偶爾會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未來嗎?」這種問題。
    最後一段說到變得非常知足這點我也是深有同感,不再盲目地羨慕別人、也開始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更加珍惜每個願意撥時間給自己的朋友。來歐洲唸書前再怎麼提醒自己不要有成見還是少不了刻板印象,尤其是荷蘭這個國家的高容忍開放政策與國民性之間的巨大反差是我當初沒有料到的,雖然我目前遇到的荷蘭人表面上都很友善不至於無禮,但要能實際上了解他們的思維邏輯還真的是非常困難。
    真的很謝謝你的分享,孤身一人在外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這種「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想!」的溫暖了lol
    真心希望所有像我們這樣在海外打拼的台灣人最後都能如願找到自己的棲身之處

Leave a Reply to Joe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