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Worlds

曾幾何時,訂機票到台灣,感覺像是去度假。
曾幾何時,被中文環繞的感覺是奇特的,是受寵若驚的。
曾幾何時,推開家門的那一剎那,是淚水無法承載的回憶。

我回家了,距離上次回來已有兩年半,我的生活也正式被分割為兩個特色分明的世界。

在荷蘭的世界,我習慣了扮演社會中的少數份子,也放棄了掩飾自己的獨特。對於萍水相逢和人來人往已不再大驚小怪。孤獨讓我窒息,也讓我更用力呼吸,我開始了拖延已久的個人專案:學吉他、一個人出國旅行、與陌生人攀談。我看清了設計對我而言不只有裝飾生活,而是我的活力泉源。發現自己不只害怕無聊,更害怕空虛。我享受社會對於個人與能力的肯定與尊重,也接受了無力反駁的刻板印象。生活單純的可以,自私的很自在,因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成就自我可以痛快一場,搞砸了也不會弄髒別人的記憶。

在台灣的世界,與人的連結頓時輕而易舉,家人、親戚、同學、同事、同學的家人、同事的同學、同學的同學……排列組合成一張無限延伸的網。舒服便利的服務很快就變的理所當然:家前面繃出的捷運站、理髮店的按摩和飲料、區公所熱情滿點的志工們。媒體並沒有因為選舉過後而平靜,八卦、黑心食品、不公不義,近乎洗腦式的重複。覺得自己無法招架,卻又真真切切的屬於這裡。生活在與過去接軌的飯局中逐漸成形,思緒無法線性直行,因為自己不再是世界中的唯一,我會不由自主的關心,計畫也會因不可抗力被牽動。

這兩個世界中的人與事是近乎平行的,讓我搥胸頓足一整年的事可能兩句話就帶過了,身邊的人畢業的畢業、結婚的結婚、換工作的換工作、媽媽的多肉植物部落格經營的有聲有色、野柳的女王頭已經不像女王頭了。就像看一場魔術秀,親眼見到的是結果,過程是個謎。

如果我說我過去兩年半其實不是去荷蘭,而是去南投的山上獨居,大家可能會半信半疑,但因為無從查證,最終或許也會接受。

在台灣見到在荷蘭認識的台灣朋友,是不可思議的例外。他們的存在連結了這兩個沒有交集的世界,見證遙遠的前因後果,提醒著過去的真實性:原來我念了一個碩士、開始了第一份工作、和誰在一起和誰有緣無份、變胖又瘦回來、終於又可以劈腿了、完成了第一場吉他表演。如果沒有他們,我可能有一天真的會忘記在荷蘭發生的這些事。

你可能會好奇:所以我比較喜歡哪個世界?回答這個問題,就像是經歷了一些感情的廝守與離別後,到最後發現人與人是無法比較的。他有他沒有的優點,也有他沒有的缺點。

如果沒有去荷蘭那個世界,我無法這麼早就專注於自己想追求的東西,也不會對害怕孤單的人有同理心。如果沒有回來台灣這個世界,我不會理解人無法完全脫離他的出身,也不會覺得這群雞婆的人其實很可愛。

在荷蘭,我享受自由也擁抱孤獨。
在台灣,我有牽絆也有無條件的愛。

烏托邦畢竟是個紙上概念,現實世界中存在著許多落差與妥協。轉眼間自己也27歲了,長大的過程就是學習怎麼接受和承擔,接受是面對,承擔需要勇氣。

3 comments

  1. Hi,看到您的網站和文章 ,很有感觸 ,因為我也是從商類決定要轉到設計 ,正在努力為明年入學荷蘭的大二女生 ,想請問您 ,是學哪一方面的設計?? :)如果有機會 ,希望能請教您更多問題 ,謝謝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